大概每次Twitter发疯就是我捡起自己blog的日子。有个选择终究是好事。 以前说到爱国还是移民——当时还没有“润”这个字眼,大家都会说,家里如果有垃圾的话,不是应该把垃圾扫地出门,而不是自己跑出去吗?类比Twitter,现在可好,垃圾把家都买下来了,不跑还等过年发红包吗? 每每看到自己“Joined March 2007”的“资历”,就像看一艘硕大无朋的已经沉没的船,满满的全都是成本,跑不动。 离题太远。今天这个感触其实还是逃离Twitter后在Reddit上发生的。 我现在还记得,2009年8月,平生第一次到美国出差。某个周末里,美国的同事开车载我和同行的中国同事们去三藩游览。车开在280号高速时远远就看到海面升腾起来的雾气,像海浪一样一层一层地冲刷着依着山势建起的五颜六色的建筑。当时已经是盛夏,我们在Redwood City的酒店里偶尔还是能感觉到热,在三藩里完全不觉得热,气温宜人,甚至还有些冷。当时就觉得这个城市真好,比起老家天津那种在一大片平原上摊煎饼的所谓规划,三藩建在山上也很好玩很有灵感。 时隔14年,没想到我也能跑到美国生活,偶尔也会带家里人去三藩,或因为办各种证件,或单纯为了游玩一下。虽然这14年来三藩的各方面下滑是有目共睹的,我依然只觉得,应该还是COVID-19的锅吧。 Reddit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虽然我也很早在16年前就注册了,但是直到大概3年前才开始用得比较多。三藩的版块算是自动推荐给我的,然而真的是大开眼界。
高一开始我就背着沉重的包袱回到了熟悉的学校。天才和小聪明都在别的区上学,很远,都选择了住校,所以我们平时更没有什么交点了。高一的暑假刚开始时,忘了因为什么原因又和天才联系上了,一起跑了一个暑假的晨跑。上了高中才明白小时候说什么“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完全是胡扯的,德育就拉倒了,体育对智育的影响应该不小。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体育都是靠边站不占学期和升学分数的,所以我也是被要求很功利地完全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于是体质体能一直差的一塌糊涂,每年冬天必定感冒,跑不快跳不远投不准,直到后来喜欢上踢足球才有了一点点改善。到了高中,体育是有正式考试的,不及格的话干脆直接不能参加高考,于是就变得重要了起来,我这才发现身边学习好的人体育一般也都不差:我班学习委员是可以在球场上连过3、4个人射门得分的,隔壁班考全年级第一的大姐头是长跑健将,跑的比一般男生还快的,几个月不见的天才也是会打篮球的。 学习和踢球就是我高中的全部了,挤得我早恋的时间都没有,只敢抽空单相思一下隔壁文科班美女然后写日记里。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感觉突然开窍了,也或许是凑够了传说中的一万小时训练而发生了什么质变,我的学习成绩开始持续向好,最怵头的物理也不再害怕了,同时体格因为长年踢球也变好了,从初中时单纯因为身体各种太差而踢后卫变成可以从抢断到组织反击的后防核心(相信我,比字面上这点儿多很多,这些事我能吹一年)。在2001年的春天里天气开始变暖的时候,我感觉,我也准备的差不多了。 提前道个歉啊,我最终并没有考到什么清华北大上交复旦中科大,我一直说我是个普通人。我有时会想,如果我没有初三那年几乎全年开小差的情况,而一直都像高中一样学习,我会不会考到更好的高中和大学。当然,没那么多“如果”。我终究只是个普通人,还额外浪费了时间,所以我即使取得了什么“胜利”,那也都是相对我自己而言的。 尤其,最戏剧性的事情是我在高考的前一天得了急性阑尾炎。 我记得很清楚,早餐的时候吃了一顿现在已经成为了禁词的食物:包子。而后,大家都说高考前一天也没什么需要复习的了,轻松上阵,准备好应考的文具和证件就好,于是我就继续翻看借来的书里写的各省高考状元们的牛逼的人生,憧憬一下祖坟这会儿能不能冒冒青烟。再然后就肚子忽然疼到腰都直不起来,几个小时下来也完全没有改善,接下来去医院,超声波检查结果是急性阑尾炎。我记得家里气氛真是在夏天里瞬间到了冰点,我也都在精神上准备好复读了。不过问了下医生,医生说急性的阑尾炎如果能退烧和疼痛消失就问题不大,转天有希望可以去考场。当晚我也及时退烧了,决定拼一次。入夜了,可是全家无眠。我睡不着就又爬起来看高考状元们的牛逼的人生,不知道那书的编辑们有没有预料到哪个高三学生会看这些鸡汤文章看这么久。 我现在已经不太能记起高考的全过程了,记忆最深刻的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因为对一个条件的理解可以导致2种不同的结果,我就犯起了难,后面更难的题都没这种歧义,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而最该死的是,有些交卷早的人已经在外面大喊大叫讨论这道题,而且其中还就有人津津乐道地说有种理解是陷阱,我一赌气就没改我的答案直接交了。后来拿到参考答案才放下心,我是做/蒙对了的。 提起天津这种直辖市的高考,很多来自高考人口大省的人都会不齿。而提起2001年的天津高考,可能很多天津人都要不齿。那是第一(也许第二)年试验3+X(综合卷),考题难度相对比较水,所以整体分数都很高。天津高考是考试后先预估分数填报志愿,等分数揭晓后再按志愿分配学校,所以估分真是个技术活。我第一次估分就估了个630分,当时大家都还不知道当年考题这么水,所以都觉得我是不是阑尾炎把脑子烧坏了。爸妈微笑着让我重新估一次,言外之意就是别不知道自己吃几屉包子了。我就配合一下估了个600分。按往年经验,上600分就可以选985、211了,只是挑专业的时候要慎重一些,比如考虑一下到底是去好学校的烂专业还是去稍微差一些的学校的热门专业,诸如此类,而我爸妈对我的要求只是:天津外国语大学。呃我表示我承认英语学的比较顺,但我数理化也都很努力啊!后来才知道,外国语 + 大学 = 美女如云,而且全国各省都适用。
听到播客里在说高考的事情,想起我其实很久之前就想写写自己的高考,可能都这么干想了20年了吧,真是深入骨髓的拖延症了。今年刚好是我高考后的20个年头。既然这么应景,感冒没好的时候咳咳咳地也很难集中精力干点儿正事儿,要不然还是把这个欠账补一下好了。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老乡,别跑!) 我出生在天津市的河东区。在这个连拉屎都要评个分的国度,我的这个区的综合“实力”在我市很不巧属于倒数第二、三名的样子。不知道多少人对天津有了解,天津市区分为5个区域,按相对于老城厢以及贯穿城区的母亲河——海河——的地理位置分为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对,最后那个是“红”不是“虹”,我们就这么土。在我生活在那儿的33年里,红桥区大概一直是大家心目中不可动摇的倒数第一,河东区和河北区大概是并列倒数第二/第三,南开区和河西区大概是并列*正数*第二/第三,而和平区则是那个crown jewel一般的第一名。不信其实也可以去看房价,这个简单。在我小时候还没有市场化商品房的时候,和平区就以密度最高的商业、政府和事业单位、机关大院以及最好的绿化让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质疑它的位置。那年代公产房屋不能买卖,但是可以交换,当然举例来说,以我们河东区一套房子换和平区的一套房子的话,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还是适用的,具体要补充什么我就不知道了,毕竟我家没有那个实力,而身边有幸“换”来“换”去换到和平区的,大多也快速地因为阶级差异而渐行渐远,也没空指教我们其中奥秘,估计还是钱和权吧。当时还不太明显的是天津市最好的师资也在和平区。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因为周总理的一句“我是爱南开的”而以为天津市最好的学校在南开,其实按区域来说南开区也就这一所学校能拿得出手,而“市五所”重点中学里,和平区占2所,河西区占2所,南开区占1所,在那个啥都要平均都年代偏偏把师资做成这么不平均,各个市区的地位怕是很明显了:总不能辛苦领导的孩子大老远去其他区上学吧?专车什么的是后话了。 因为生在这么个倒数第二、三名的区,起步就落后,学习方面自然就更要抓紧,反正我爸妈是这么想的。他们可能只是不想明说自己的儿子不太聪明,因为——活了半辈子才明白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人聪明的话用不着那么努力也行的。比如,我这辈子认识的“发小”里面能让我觉得聪明的只有那么2个人,一个是真聪明,应该可以算天才,至少智商肯定很高,另外一个可能八成是小聪明。 我刚开始只认识小聪明,因为住一条胡同。一年级的时候小聪明成绩就很不错,考双百是常事。我后来想想,感觉一年级时他的先发优势跟他名字简单也有关。现在的习惯了鸡血的小朋友听了可能要笑,一年级时我们的语文课最常见的作业就是把自己的名字抄100遍、200遍这样,小聪明的名字才10划,连笔写也就7划,我的估计寓意深刻的名字要特么37划,写完几百遍下来天都要黑了。每次胡同里的小朋友们凑一起写作业,小聪明总是最快写完然后开始看各种课外辅导书,我们几个只能在旁边暗暗下决心自己以后有孩子不管姓啥都要单名一个“一”,绝对不能再苦了孩子。 小学前几年和小聪明在一个班里,对另外一个班的天才只是有所耳闻。我的不稳定发挥在小学就已经体现得很充分了,稳定的时候连续全班第一,不稳定的时候,哦,我们小学班级排名只排前十,后面三四十号人物就都当群众演员陪玩一学期,下次努力吧您。每次家长会完后如果我的名次是这种“未知”的时候,我当晚的待遇就很“已知”了。另外小聪明家也算半个关系户,消息更灵通一些,而且老师们也因此更照顾小聪明。体育方面我们俩都是弱鸡,我是傻大个,身体协调能力差,他跑步跑出个外号“x腿儿”(x是一种常见家禽),一到体育课就是我们的公开行刑。为此我想我们可能还是惺惺相惜过的。 后来小聪明和我都考上了本区第一的初中,隶属市重点中学。我的分数其实挺一般的,过了分数线是肯定的,但是数学有点儿失利,不知道是不是之前有一次在一个全市的英语竞赛上拿了奖的原因,被分进一个整体排名还不错的班。有了前文的铺垫,我们这种倒数第几名的区,本区第一的中学在全市范围内也是没有名号的——后来人们为了挽尊出了个“市八所”乃至“市九所”的说法,就不知道是该感谢还是该警惕拿我们当青蛙在煮下酒菜了。小学大家都是就近入学,到了初中,同学们住的地方就有远有近,我和小聪明和天才因为住的比较近,也无来由地有了点儿“交情”,比如放学碰见了可以一起骑车回家之类的,在此之前我可是只闻大名完全没和大名人说过话的。 天才在初中就让我领悟了什么叫“学霸考100分是因为卷子只有100分”。那会儿我老爹不知道从什么方面和天才的老爹攀谈上,天才老爹授意天才可以辅导辅导我的学习,我也可以“辅导”天才的英语——我这辈子如果真有什么天赋,那就是学习外语了。我就发现去天才家里的时候天才基本都在娱乐消遣,以前有人说这种假惺惺的学霸是装蒜,背地里指不定多努力了。我不知道天才是不是这样,我反正感觉不值当的跟我一个普通人费这劲演戏,总之去问他什么题,当天作业的难题的话他肯定是已经化解,直接开讲,课外书上的难题——有答案我都看不懂的那种——他也能信手拈来,顶多思考个十来分钟就可以要么直指正确答案,要么带着我一路从头思考、解题。我班上也不乏在全年级能考前三名前五名的人,但我就只服天才,因为别人在我看来也是拼命的普通人或者是普通人plus,只有天才是天生聪慧。而我“辅导”天才的英语就比较尴尬了,他本来英语也不差,有时就是语法不熟练,或者因为一个大家共同的敌人——“固定搭配”——而做错题目,而我的英语好的没什么理由,完全因为我的阅读量很大,遇到任何题都靠“语感”就可以过了,所以大部分时间里给天才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捉急。我后来才意识到,有没有可能因为体验的不同,并没有多少人会相信我是靠什么“语感”过关所以讲不出所以然,而是确信我是那种自私自利的人,只知索取而完全不会回馈? 我和小聪明在初中时不在一个班,慢慢地感觉也渐行渐远,具体原因无从知晓,也许讨厌我去高攀了天才,也许是觉得我一介普通人也配进市重点——这一点我直到后来才领悟到,而且很可能是真的。
大概去年8月开始,不知道哪次升级WordPress的时候把Akismet关掉了,然后就三天两头接到VPS报警说CPU太高。等有空爬上来看看的时候,已经2万多条垃圾评论了,想必服务器配置的孱弱也帮了不少忙,否则那边火力全开,我这里照单全收,估计会翻番都不止。 这些spam就一直成了我的心头大患,一来后台看到这个数字都要PTSD了,什么都不想写(咳咳),手动处理每页20条肯定要处理到猴年马月去了,发给Akismet处理又总是超时,不花钱就不卖艺也不卖身的节奏,心想穷人就别想GUI了,直接命令行进数据库吧。祭出我的《MySQL:从删库到跑路》。 说干就干。然后发现其实数据库里还是最省事的,一个“viagra”关键字下来就已经去掉一多半的垃圾评论,效果拔群。后面又按“pills”、“mg”等等迭代出一些其他的药品名称,提取出来再删除,就只有不到一千条剩余。后来还欣喜地发现里面有大部分俄语的超长评论,每条都超过1K大小,而已批准评论里只有几条超过1K,又有email列表,所以这些超大型垃圾评论也就很好定位了。 最后大概手动处理了300条片儿汤话评论,后台手工标记spam配合数据库按email和URL匹配删除,倒是也省了一半的时间。 结论就是,我要是去年就注意到了这些垃圾评论,按图索骥买那些药,我估计我现在早够判刑的了,川总口中的中国毒枭就可以是我了。 另外就是发现误删了lastest的评论,八成开始的时候条件撒的太宽的时候删掉了:( 本来就没谁来,回头还都让我得罪了,真是。(啥?备份?也许有,好在更新不频繁所以可能很久以前的备份还都可以用,不过那就是未来的事情了) 总之希望这些浪费资源的spammer都全家喜提新冠。
整天不知道忙些什么。 有时忙了也没什么结果和意义。 假如有意义了,就要赶快藏起来。 否则这个意义的香气马上就要引得几只苍蝇飞来,把它舔成一块臭肉。 然后,臭肉就仅仅对于苍蝇才有意义了。 就好像祖上积德生了个漂亮女儿,还没长开呢就被人强买走了。 然后再见面就是一种复杂的心情,既想见,又不想知道。 当然最可能的情况是买走的人完全禁止见面。 所以藏起来还是能理解的吧,如果不是要逼我把意义变成没有意义的话。 安静的停车楼。真是太安静了。我可以一口气开车到楼顶。
月初,那边厢核聚变∞正热闹,这边厢我做了个颇体现我挖坟专业户特色的事儿:把机核这8年来的播客节目完全整理了一遍。 起因实际上是因为换了新手机以后,以前在iPhone下载来的机核的一些魔兽世界和辐射4的节目现在在机核官方播客的RSS里已经找不到了,作为有收集癖的WOW休闲玩家,这让我有点儿不能接受,于是就去archive.org Wayback Machine上按URL搜索,找到了那个RSS的之前的几个版本。本来只想收魔兽世界和辐射4的节目的,最后发现Wayback Machine里还有更早的包括了第一期节目的RSS,瞬间点燃了我的挖坟热情。 最后证明这是个巨坑,即使在机核已经成立了公司,具有了当年那个几人组远不可比的资源的时候,管理播客这么个事,被近900期节目这个数量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先声明,以下的一些有关机核的“历史”仅仅是从我个人了解的角度阐述的,不保证正确。 机核最早是依靠糖蒜广播的力量开始的自己的播客。至今为止,各个播客网络——比如iTunes的播客目录——有关机核的页面上,RSS的地址都还是http://feed.tangsuanradio.com/gadio.xml,而且这个地址现在还有效,订阅后可以看到最新的机核播客节目——当然了,官方app中的时间线就不要想了,文字量也仅限简介而已。糖蒜广播我听的不是太多,只是知道他们做的比较大,有一些子栏目,要知道在中国播客现在这个状态,能有足够的受众支撑起几个子栏目已经是不亚于“正规”广播的成就了。所以我一开始觉得,依托糖蒜,起码最开始那些播客节目的音频文件都应该没问题的吧。 然后被打脸:早期节目的音频文件七零八落,甚至几个糖蒜广播的子域名都找不到了。 继续挖Wayback Machine里的其他几个版本,合并了一些节目的地址,也摸到了机核播客的音频文件辗转的简单轨迹:开始是糖蒜广播自己的域名下,后来转到一个183me.
很早就发现这个现象了,而且我自己也表现过。 虽然我们从小被教育面对“外宾”要不卑不亢,但是面对一群据说狠狠打过你祖上并一点颜面都不给的人,有的人想咬牙站起来反击回去,也有的人会怕一些。不管是什么情绪,对立的还是居多。 所以出了国来,看见传说中的世界强国里也有这样那样的不堪,尤其如果可以再生活几年,多少都会在心里觉得国外也不过如此,政府低效,人民懒惰,举国上下一副混吃等死的德行,怎么当年就揍的了我的祖上?一定是那届祖宗——那些鞑虏们——太不行,我们这代一定会干翻这些洋人的。 我看的见这些问题,也明白,而且愿意相信,中国在某些领域一定会或快或慢地追赶上然后位居世界领先,然后呢? 我的经历让我也相信,即使哪天中国强大了,在各领域全面碾压外国人,这种强大对于我来说可能还是没什么意义的。我明白,中国强大了,经济会变好,科技会变好,发财致富的机会也会更多,而如果呆在一个走下坡路的国家,经济不好的时候社会也会退步,人也会变得绝望而狠戾,更不用说某国一直就有的种族歧视、右翼活动等等。 …… 本来写了好多,又都删掉了。 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很多人都讨论过。写着写着让我觉得有些没劲。回国、没出国的人,一方面骂跑到国外的人,一方面还是尽量给自己的家庭争取——借用一下概念——“超国民”待遇,比如生个外国国籍的娃,或者本来就是既得利益阶级。跑到国外的人,一方面骂国内的各种众所周知的沆瀣苟且,一方面依靠中国特色的手腕在人傻钱多的外国攻城略地。最后只剩下了肉身位置的差异,没有划清界限,也没有见贤思齐。一切都是灰色的。 这篇就留在这里当个证据:我选择尽力留在美国,我也尽力权衡了出国和回国的利弊,并不是头脑发热。说到底,现在还只是H1b而已,并不算留在了美国,考虑最近的这些政治上的变化,最后到底能走到什么地步还不知道。 这样留证据是个没劲的事儿,不过始终算个能让有些人闭嘴的方法吧。
留在草稿箱很久了,起因是之前看到微博上的所谓毒鸡汤,本来想一条一条怼回去,可放了一年多了,现在连原文都找不到了…… :) 他们当然希望 屌丝就要祖祖辈辈地屌丝下去 反正在他们记忆里 祖上从类人猿开始就是最佳的那窝 绝不是哪辈上的屌丝逆袭 他们当然觉得 长相很重要于是丑的可以去死 反正不管整的还是隆的
这一周几乎都生活在要掉眼泪的边缘。估计还要再适应个把月吧。 爸妈提前回国了,本来计划呆3个月结果呆了1个月就觉得太无聊了,决定2个月的时候就回去,还可以赶上给闺女过生日。 上周六去机场送了爸妈上飞机,去超市屯了盒蔬菜就回家做好周末继续宅的准备了,而之前的8个周末里都是各种出行、采购。 到了家,爸妈这2个月生活的痕迹还满满都在。妈妈塞满冷藏室的我最爱吃的三鲜饺子,灶台上做饭的痕迹,灶台上方因为炒菜留下的油迹,爸爸的白酒瓶、烟灰缸和打火机。每每看到,眼睛一阵酸楚。 在这里呆的这一年来,无论是和家人视频还是和同事聊天,我都有意用“住的地方”来指代我住下的这个公寓,因为总觉得孤单一个人住的地方完全称不上“家”的温馨,“住的地方”名副其实,比酒店强一点儿罢了。只有爸妈在的这2个月,有意也好,为了指代方便也好,我才会把回到这间房子叫做“回家”。 说起为什么我爸妈会觉得无聊而同事的爸妈有些会乐不思蜀,完全是因为我为了躲清静住了个很乡下的地方,爸妈想去个什么地方蹓跶的话,最近的公园和大华99超市都要走1个小时,而不是Cupertino、San Jose这样熙熙攘攘得有些区域甚至让我有种回了国的错觉的,大城市。有时会想,也许俄勒冈的森林里才是我应该住的地方,回头可以考察一下。
白右开始打地鼠一样冒出来,今天微信群里某同事发了篇比较耸人听闻的说白右团体要“血洗”三番的集会警告。 全球左派大本营,白右想血洗就血洗?左们用鲜花和爱碾压之。 不出所料,又有很多方块字堆砌着在美华人要团结起来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我比较怀疑到底能不能团结起来,一如既往。 装满同事的微信群,现在也变成一个约饭群而已。明显,很多人也许也就没有什么想要交流的需求,到饭点儿了攒几个人一起去吃饭,收获一个人吃饭不能收获的额外效益,也就这样了。 也可能我这种没朋友的人对“同事”这层关系的期望过高,高过了逢场作戏、聚散无常。 反正经常看不惯群里“公开”讨论了半天最后私下里去接洽的做法。哎,阴暗了,小人了,九成又要得罪人,如果真能有熟人看到的话。 之前就觉得聊得来的话最后总会聊得来,聊不来的话每天坐一起也没什么用。 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