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心情好,更新一篇 摘自《CSDN开发高手》: 争吵不断的Java阵营 最 近Java阵营内部战火纷飞,原来是不巧EJB3.0和JDO2.0都几乎同时发布重要消息。顿时引发Java阵营内部各路诸侯、各个山寨一片口水混战。 三个巨头IBM,BEA,Oracle为了巩固已有的市场,当然力挺EJB3.0,策略而技巧地批评JDO2.0。毕竟现在宣布JDO死刑还早,如果 JDO坐大,说不定哪天三巨头一下子收购一个JDO厂商,立即开始支持JDO也未可知。 而 挟最受欢迎O/R Mapping工具知名的Hibernate领军人Gavin King也高调杀入战团,不同的是他坦率得多,毫不掩饰对JDO的厌恶,狠狠地抨击JDO2.
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感受周围的人们,和他们打成一片,也许是我一直看偏了吧。 赫赫,上学快四年了,都没怎么去过学校的BBS,无论是官方的还是学生办的。一直就不喜欢把自己归纳到任何一个团队、圈子里,喜欢那种没有国籍一样的感觉,飘来飘去,不留下痕迹。 不过现在已然成了学校BBS里的一架水车,一般天天挂在上面,看见不错帖的就回,沉浸在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里,也因此熟悉了一些近在眼前而以前视而不见的同学,大家一起灌,斑竹忙着清水、做合集,我躲在旁边偷着乐,我和别人的距离好像开始变小。 不过这也许都是我自己的感觉而已,在别人的视野里也许我还是零一样没有意义的东西,毕竟三年都没有和别人怎么打交道,好像已经被周围的圈子隔开很远了…… 虽然如此,我还是愿意继续这样的生活,每天可以在编编代码后享受享受满眼的文字满版的水文,这是我以前不曾想过的。我像大一的新生一样,在学校里四处搜寻着,为自己每一个新的发现而兴高采烈。 大四的师兄师姐们已经开始离校了,这一天离我也不会太远,不管我现在是不是有一点点的舍不得,过去的毕竟过去了,没抓住的都流逝了,像学校的湖水一样,虽然看不到它在流动,但今天能看到的水,早已不是昨天看到的了。 提前怀念我的大学生活……
Sun Java Studio Creator Trial Windows版(eng) Linux版(eng) 从根本上改变JSP的开发,运用了JSF的JSP帮助开发者减轻书写HTML的负担。赫赫,还集成了Sun ONE Application Server 7 Standard Edition(Sun做J2EE的东西好像不管到了哪都带这么一巨大的东西,赫赫,相比Weblogic Platform当然算小了),让调试变得很方便。 Netbeans IDE Zh-cn Windows版(zip) Zh-cn Linux版(installer) 开源的Java IDE,调试功能尤其出众,而且自带awt和swing的可视化窗体设计器,支持插件,其实这不止是一个IDE,它运行时用的许多类库设计都很良好,可以方便地“拿来”。 Eclipse 3.
发信人: hello (方丈), 信区: Linux 标 题: 当代IT毕业生的一些流行病[转帖] 发信站: 天大求实BBS (Tue Jun 8 12:45:42 2004), 转信(bbs.
好久没来自己的blog转,还不是因为半年一度的期末考试 不过没事儿的时候还是关注了N个C++库/Framework,比如wxWindows和Boost等等。前几天和同学聊天时还说我又回到了C++,感觉真好,熟悉的语法,熟悉的代码格式。可以前的那点儿boost知识都快忘光了,只好从头来过。装上了C++ Builder X,因为我觉得BCBX在Linux下很好用,远比那些我不熟悉的Anjuta、KDevelop之类的显得亲切。 忘了提了,大概两周前,终于从不甚稳定的一台南开大学的ftp服务器上以随机的速度拉回来SuSE 9.1 Professional的5CD安装盘,让同学帮我刻出来装上了。嘿嘿,硬盘这么大了,不装个Linux都觉得对不起它 SuSE很好用,YaST2果然名不虚传,把一些常见的系统维护变得很简单,尤其是管理Apache,竟然有一个图形界面的配置模块,虽然一些功能还没有实现,可大部分的httpd.conf的配置语法都能很好的支持。 言归正传,提到wxWindows就不能不提Borland® C++ Builder X。最近从网上搜来很多关于BCBX的文章,很多人的反应也让这个Borland全新设计的产品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局面:VCL被彻底抛弃,一些Borland扩展的C++关键字也不复存在,这让一些从BCB1.
今天开始就21岁了。希望以后的一年里技术变得更强 最近不小心看了一些批评中国人劣根性的文章,慢慢的对身边的世界都没什么信心,不过还不至于对活着没信心 别人活得什么样子,给中国人丢不丢脸,我想我还是管不了也没权利去管的。人走在路上,首先代表的是自己,然后才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有句古语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在还不是兼济天下的时候,我也用不着像愤青一样疾声大呼。 可我依然深爱我们的中国,爱我们的中华民族,自豪于我身上龙的血液,自豪我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 继续学习去啦,祝自己生日快乐,也祝所有和我同一天生日的人快乐。 还有,希望中国人能自强起来。
不久前坐火车,一个平常的周末,从长沙去汉口。进站排队,本来不长的队伍,等到列车员开始检票,局面立刻大乱。后边的人一拥而上,队伍立刻粗壮几倍。一位扛着行李、领着小孩的妇女,被人流冲得东倒西歪。很多衣着时尚的年轻人,堂而皇之地从后边直插进来,显然对这种场面已经驾轻就熟。我一边耐着性子往前磨,一边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治一治不排队的毛病?当场想到两个,一是用几个彪形大汉充任纠察,手执皮鞭,照着不排队的就抽;再一个就是用粗钢管焊成通道,让排队的人像屠宰车间的牲口那样,只能按规定的路线行进。但再一想,两条都缺乏可行性:鞭子是奴隶社会的产物,与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格格不入;钢制栏杆也不能治本,中国需要排队的地方那么多,哪里去搞那么多钢管嘛。只有听之任之,反正乱挤一阵之后,大家都各就各位,火车能按时发出,不影响大局也就行了。这就便宜了那些不守秩序的家伙,守秩序的人永远吃亏。 发达国家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但人家的队确实比我们排得好。电视上有时宣传某国经济出了问题,银行遇到挤提,但画面上却比我们存款的排队秩序还好。 由此我认为:不愿意排队似乎是中国人的一种本性,文革动乱时不排队,形势大好时也不排队。不仅卖浆引车者不排队,身份体面的人也没有排队的习惯。不信你在北京开两会的时候做个试验:散会时不要安排专车,让这些冠冕堂皇的人民代表去乘公交车,照样夹塞儿硬挤,比他们所代表的人民强不到哪儿去。 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国人的不守秩序是因为资源不足造成的?我认为主要不是这个原因。资源充足与否,从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天的资源比20年前要丰富多了,但乱挤依旧。 有一个社会模型很能说明问题:乘飞机。飞机对号入座,资源是充足的。但登机时,照样争先恐后,照样后来居上。当然,挤的人有一个理由:上去慢了,行李就没有地方放,看来还是资源不足。那么下飞机的时候不用着急了吧?不行!我因工作原因经常乘飞机,每次都看到机舱门还没开,就有一些旅客逃命似地打开行李箱、拎下行李,挤在过道上,时时准备喷射而出的架式。这时他们并没有现实的利益。他们迫不及待地挤在过道上,已经是一种下意识,大概是觉得别人已经站起来,自己还坐在那里是,肯定会吃亏。 另一个社会模型是塞车。我曾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遇到塞车,其情形是,所有的车辆都放慢速度,前后保持一二十米的距离,缓缓前行。没有人往别人前边乱插。因为他们知道,前边有障碍,往前乱钻只会把事情搞坏。但中国人不然。 只要有一条缝,他就要钻进去,本来别人还可以走,他一钻,大家都走不了。但对他来说,钻进来,就算都走不了,心里也安然;如果不钻进来,看着别人走,心里就难受。 这两个社会模型反映出,中国同胞争先恐后的心态,已经深入到潜意识,即使没有利益,这种心态也足以令他向前猛冲。 这让我想到了基因这个词。人与人的不同,是由基因决定的。民族与民族的差异,也是由基因决定的。正如我们无论怎样吃西餐、穿西装,仍不能改变我们是黑眼睛、黄皮肤一样,我们无论盖多少“欧陆风”的房子、引进多少外国机器,我们的观念还是国产的。21世纪了,我们的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9寸到背投、等离子,比起发达国家并不逊色,但荧屏上还是“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万岁”的那一套,这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决定的。 最近读了一本谈健康的小书,一位保健专家针对中国人迅速发胖、糖尿病急速上升的现象提出一个论点,认为与中国人的“贫困基因”有关。什么是贫困基因?他解释说,在一个食物缺乏保障的环境里,能够最大限度地存储能量的人,容易捱过饥荒;而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就会被淘汰。久而久之,生存下来的人就都具备了存储能量的能力,由于这是贫困的生活环境所造成,所以称之为“贫困基因”。所有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具有贫困基因。这在食不果腹时,是生存的优势,而到了生活条件富裕之后,这种基因会使人过度存储热量,转化为脂肪,进而破坏代谢机制,引发糖尿病。统计表明,由不发达到温饱的阶段,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欧洲、亚洲、美洲都不例外。
作为一个人,俺还不算老;但作为一个IT人,在这行里混了十多年,看看周围也马马虎虎算个老人了。按理说,老人应该明白中国的现状就是这样,说也无益,可俺对IT业怀着深深的感情,可以说计算机养育了俺们全家,俺实在不忍心看着中国的IT业被一帮小人给毁了,况且离开这一行别的俺也不会干。 秉承IT人的特性,俺实话实说,不打算绕弯子或者隐瞒自己的观点。至于对与错,相信同道中人自有评论。 相信大伙都听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而在IT业界,这样的故事一直都在上演。他们挟持的不是天子,是我们的国家!他们以国家机器的威慑力,以政府的强制力和威信作为工具,在IT的各个领域谋取个人的私利。(听着刺耳吗?但俺说的是真话)他们惯用的伎俩不外乎两个:一是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强行向下推销某个软件,小鱼们一般只能找到地方上的行业主管部门,而大鱼们则通过中央级的部委,这中间就涉及很多黑暗交易;二是通过控制和左右国家的标准化部门,以国家标准的名义进行不正当竞争。 如果读者中有IT业类人士,你们一定会了解俺所言非虚。就俺的工作经历来看,第一个伎俩在电信、邮政、财税这些行业中司空见惯,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得知,这在其它行业中同样普遍存在,大到各地的电信邮政系统,中到企业财务系统,小到物业管理软件,甚至网吧都无一幸免。直截了当的说,这根本就是不良商人和政府内的腐败分子们狼狈为奸,以行政权力和国家的名义为后盾,谋取私利的有效手段。第二个伎俩虽然出现的频率不高,但很显然是越来越频繁了,胆子也越来越大了,而且因为往往打着民族主义旗号,不明真相的爱国青年们往往被其表象所蒙蔽,误以为他们真的是在维护国家利益。数数最近几年出台的有关IT业的标准,然后去问问资深公正的IT人,看看有几个是能让人信服的,背后是没有猫腻的。甚至是那些故意危言耸听,表面是攻击跨国公司,打着民族尊严甚至国家安全旗号的媒体文章,背后不是赤裸裸的黑色交易? 中国当然可以有自己的标准,而且应该有自己的标准,问题是这些标准是怎么来的?由谁制定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可行? 以俺的观察,能够被广泛认可的标准一般有两种来源:一是直接采用已成为事实的业界标准,略加规范;二是由非盈利学术组织牵头,征求多家业界老大的意见,针对尚未广泛存在的未来产品,制定标准。对于IT业的标准,大多来源于第一种方式,因为这个行业依赖的就是技术创新,过早的制定标准会阻碍行业发展,所以世界多数国家的做法就是让其自由发展,初期由各个厂家推出的标准在市场上充分竞争,等到胜出者的优势已非常明显的时候,再由国际组织将其收编为国际标准也就理所当然了。对于第二种来源,也有很多先例,但一般都由各大跨国企业相互妥协的结果。这么做,不是因为世界屈服于霸权,而是世界尊重事实。事实就是如果一个标准得不到世界主要厂商的支持,那无异于废纸;而如果一个国家意图在本国强行推行与世界其它地方的主流标准都不一致的"独特”标准,结果不是失败就是等于自杀。这是由行业特点所决定的,没有一个行业像IT行业这样走在国际化的前列,这样依赖于国际分工合作,甚至其本身就是国际交流的主要工具。 就中国而言,我们必须认清事实,而且勇于面对事实。在IT行业,我们还是小孩子,还处于成长中,还不是自立门户的时候!我们有什么具有研发能力的重量级IT企业吗?有什么可以在世界IT100强中玩玩游戏的企业吗?都没有。在这种现实下,中国要想拥有自己的标准,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创新。如果中国的企业争点气,通过技术首创,就有可能先行一步,创立一个得到世界认可的标准。但很遗憾的是,俺至今没有看到有什么是我们首创的东西。甚至俺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查阅论文,一般也都把中文的资料和论文略过去,因为它们绝大部分根本称不上论文,就是翻译而已,往往还翻译的不准确。如果搞学术研究的人都是这个样子,还指望什么创新?很明显,在既没有国际级的企业也没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我们采用已存在的标准,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这与感情色彩无关,只是尊重事实。 再来看看我们所谓的中国无线标准,是怎么回事。显然,它不是采用的事实标准,而是自己另立门户的,因此: 首先,希望有人可以告诉俺,参与起草这个标准的人中有几个是得到世界同行认可的知名专家?他曾经发表过什么有关无线网络安全的经典论文?作为一个强制性标准它必须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不是依靠行政手段可以获得的,而是基于多数人的信赖。说实话,如果靠几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子三下五除二的闭门造车出来一个"标准”是无法让人们信赖的,即便他们很有天赋。我相信,参与制定标准的人当中压根就没有什么可以得到世界同行认可的知名专家教授,因为在中国IT行业中,压根就没有这样的人。 其次,希望有人可以告诉俺,有几家世界级的至少在东亚的领袖企业参与制定这个标准?没有企业的支持,这个标准怎么推行?对于国外厂商来说,现成的设计和生产线不能用,却要为了中国标准单独再搞一套设计方案,甚至专门为中国定做的CPU,当然不划算,更别提还逼得要掏钱和几家不入流的公司合作,他们不支持是理所当然,况且你也没提出什么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对于国内多数厂家来说,他们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是供应国内市场,他们还想与韩国、台湾同行竞争呢,这个标准的出台无异于雪上加霜,因为会增加他们的成本,同样的东西要搞两套,一套用于海外市场一套用于国内市场,甚至被逼得要搞什么"二合一”。俺想,这种成本对于国际大公司来说可能九牛一毛,他们的反对更多是因为技术上不能信服或者看不惯这种龌龊行为,咽不下这口气;而对国内厂商来说,增加的成本或许就要了他们的命。
“计算机系学生以后大部分是搞应用,但你们都没有搞应用的背景。” 我今天最大的收获是听到CAD老师说的这样一句话,我也庆幸自己上课看闲书的空当里抬起头正好赶上这句话。 深刻!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大多数处于一种很尴尬的位置。学校的教育让他们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应付以后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方法,可是到了最后大部分人都是能在编码工人等级混一辈子就不错了。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在困难度高的问题上表现突出,在复杂度高的问题上束手无策。困难度问题的一般就是诸如深入到算法内部去优化、创新等等,而复杂度问题一般都是把一些特性(feature)整合到最终的方案时的设计问题。软件是让人用的,大部分用户不会在乎你保证程序的算法如何如何精致,他们的眼里只有“好用”和“难用”,这就要看程序一开始的设计水平了:如何表现你的程序。 计算机的理论性研究和发展是推动计算机软件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学校教育的目标看似是要教育此类人才去推动我国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在“技术水平”层次和外国比拼。诚然我们有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科研成果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一些论文也都很优秀,但计算机也是产业,产业是很实际的东西,产品是要卖的,是要得到用户认可的,没有这些实际的东西,计算机理论同任何理论科学一样,建立在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基础上自生自灭。而事实证明计算机博大精深,可以为人类创造价值,所以计算机理论上的研究最终还是最好能应用到实际中的。所以,看看世界上“研究”人员和“应用”人员的比例吧,我们有必要培养那么多“研究”性人才吗?而且你培养出的那些“人才”们都顶用吗?! 我一直只重视实际应用,很忽略一些底层研究,但我懂得吸收现有人们的知识为我所用,我也尊敬崇拜那些做出贡献的研究人员。“研究”对我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目前为止,我还是没想过去“研究”一些实质性的东西,我还是喜欢“做”出来某个软件时自己得到的满足感:)
什么时候 人才能看透 世间的所有滞垢 都源于人性打折的折扣 那些狗屁出自谁口 被如何拼凑 都不过是一样的恶臭 最后 我只能无奈地低吼: 你们叫得还不如我家的狗!